This page is only available in Chinese.


正念自我照顧分享


史佩雯

Stacks Image 77
112.05.12 (5/12/2023)
前天的正念課上到非暴力溝通,非暴力溝通我在正念課、藝術療癒、開放式對話都有學,可是一直覺得自己還有許多要學習和練習的空間,有時候也真的不知道怎麼了,溝通就是受挫了。於是我也在正念課小組討論時,把我在工作上溝通的疑問拿出來請教大家的意見,大家也很友善熱情的分享,也許可以先說對方的好,先肯定對方,讓對方覺得有被看見,再提問題。我覺得確實是很好的方法,我放回我覺得困難的情境下思考,又覺得自己沒辦法如此坦然的這麼做,也覺得要先照顧對方的感受很累,然後我覺察到,在開口說話之前,其實就已經有一些非語言的溝通了,而那時就已經有一些判斷和情緒了,進入到我以為的溝通起始口語或文字溝通時,這個溝通其實早已變質了,成為了自己反應的工具,而不是想了解或想解決事情了,是想解決對方。再往前看一些,如果我能在自己下定論和套入框架之前先覺察,也許就不會變成想解決對方了,那為什麼自己會先下定論和套入框架,追根究柢其實就是自己先不舒服了,所以就覺得對方一定是怎樣、一定是故意的,一定有多討厭等。所以如果我可以再細細的放大一些細節和過程,多感受和覺察自己,在不舒服的時候就先緩一緩,調整下呼吸,不要繼續思考(因為也只會想著對方如何可惡),先放鬆下自己,看看當下是發生什麼事,而自己的邊界應該畫到哪,和有什麼樣選擇,就可以改變我舊有的行為模式了。也想到很多時候也許是環境、結構的問題,也未必是人的問題,或許也有相互交雜,看不清楚的狀況,可是看不清楚也可以慢慢看、慢慢想,不需要急著做判斷,而且就算看不清楚,也不需要把壓力放在自己身上,也可以考慮在這個情況下,如何安頓自己,在有好的溝通品質之前,一定是要先好好的照顧自己,如果自己都先拿著汽油彈了,如何期待不會燃燒起來。 112.05.19 (5/19/2023)
星期三的正念課,上了「人我分際」,上課的時候我想著,雖然說的是人我分際,但是不只是人,我們和各種事、物都是有邊界的,好像是人和各種關係的邊界,我們需要有一條界限,保障自己是有安全感,不會受到侵擾的。
昨天在和老闆通電話的過程,老闆自覺在一件事情上,他的溝通出了問題,於是在我還沒反應過來時,他說他會自行處理這個月要補救的事情,下個月再麻煩我依照程序處理。掛了電話以後,我才慢慢進入狀況,回想整個事情的脈落,雖然具體來說我也不清楚到底溝通是在哪個環節出了狀況,不過確實是老闆的問題,那這次老闆也非常迅速的自己承擔起後續引發的工作,所以雖然是溝通有了狀況,但我一點都沒有不舒服的感覺。然後我想著,這好像也是在我好幾次的暴力和非暴力溝通後,才逐漸建立起的邊界,不停的重申,如果不是我出的問題和錯誤,那就不要讓我去收拾後續的工作,終於我的邊界好像終於堅實和清楚起來了。接著我進一步的想,會不會我平常常有的壓力反芻也是因為人我邊界的問題,發生的當下沒有建立好清楚明確的界限去保護自己,才讓自己有了不舒服,而這個不舒服就像一個傷口,三不五時的會隱隱作痛,就像反芻般的提醒自己呢?細想常有的反芻狀況,確實是這樣沒錯,而我察覺到一個最關鍵的地方,我在那些情況下,會想著誰誰誰有責任要介入或承擔,但誰誰誰沒有,所以我就被迫擠進那個不舒服的位子,雖然這樣的想法,理性的分析責任歸屬沒錯,但是誰誰誰沒有盡到責任,也不等於是我就不能保護好我自己,我終於看到我自己這個踩進受害者位子的選擇和行為了。並且既然知道是誰誰誰沒盡到責任,那我就更不該自己走進一個受苦者的位子,因為不是我的問題,而我可以選擇比較理想的保護自己的作法才是。
也更深刻的意識到,生活的每一刻都需要覺察,不只是可以專注當下,還可以拉開一些距離,不評判的觀看自己,才會發現到真實的自己,還有自己一直習以為常,其實早就不合時宜或荒謬的決定和行為了,如果可以在每一刻都能正念處世,不只是活在當下,更是開啟療癒自己的可能。
112.05.31 5/31/2023
今天是正念課的最後一堂課,第二次再上正念課,也很有收穫,覺得可以讓我覺察更多,發現更多細微的不舒服、情緖、反應,和無形中形成的反應模式,能夠暫停下來看看自己的情緒和慣性的迴路,也可以看到更多自己的面向,並且了解這個慣性迴路產生的脈絡,也能察覺這次和以前的每一次慣性迴路都是不同的,能不能選擇不再依循慣性,甚至是在思考後,選擇不同的方案,並且行動。
我回顧最近在人際溝通上的困難,也意識到常常是不舒服堆積了很久,但自己沒有覺察,而這樣的不舒服會促使慣性的迴路更快的發生,也在無意識間不停強化了慣性的迴路,但是是因為不舒服而去強化,顯然這個慣性的迴路並不是理想的解決方式,而且這個慣性的迴路一直存在,也必定有他的原因,我察覺到自己感到不舒服時,為了想甩掉這個不舒服,會嘗試找原因,但是找原因有時也是一個很簡化的過程,看得並不全面,急於尋找一個答案時,會不自覺的對其中的過程做了評價和批判,而同時這些評價和批判好像也加深了自己的不舒服,又更加的想甩開,演變成強烈和巨大的憤怒,認為有個因素或人該為此負責,自己把各樣的不舒服甩過去也是理所當然。實際上只是自己暫時不知道或無力解決,而試圖找戰犯的過程,其實反映出來的只是自己在那個當下,並沒有辦法好好的接住和安頓自己,戰犯也是自己塑造和標籤出來的。

我想的就是我在工作上和老闆的溝通,或是和一些我認為難溝通同事的相處,最近我嘗試在自己還沒穩住自己前,或還有一點小小的不舒服,就先不要回應,先好好的了解一下這一點點不舒服的感覺是什麼,他想說什麼,為什麼他在這時候現身,等我聽了他帶來的訊息以後,我再思考什麼才是適當的回應。我感受到情緒有時候藏了很多的訊息和記憶,我感覺情緒好像也很有智慧,用些微的不舒服感受進場,就像一個隨身碟,你得打開他、讀他,才會了解他壓縮了什麼內容和記憶,原來過往一切不那麼好、來不及整理、未被看見的自己,他都收藏著,等待著自己在合適的時間和空間,逐一閱讀和修復,好像在告訴自己「不用擔心,永遠有機會修復自己的」,有著情緒記憶幫我收藏了這一切,好像也是為了日後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成熟、有豐富資源的人做準備的。

我覺得在人生當中,有時得相信,所有的困難和傷害都不是為了要打擊或催毀自己的,而是讓自己能夠強化自己光芒的打磨,總有人看得見自己的光芒,而自己的傷痛也可以成為支持別人的力量,我常常分享揭露自己許多不舒服的經驗,一方面相信當自己練習表達出來時,這個過程對自己就很有意義和幫助,而我往往得到更多的驚喜,許多人願以同理心陪伴我,也告訴我,我的分享讓他們受益良多,原來這些不順遂不舒服,都是豐富的資源,滋養著我們彼此,再讓我們一起創造一個更溫暖友善的世界。


每月一讀
Email 郵箱
info@caccc-usa.org

Toll Free Number 免費電話
(866) 661-5687
Leave a message and someone will contact you.
請留下語音,我們會跟您連絡
follow me on facebook    follow me on youtube       
Mailing Address 通訊地址
P.O. Box 276,
Cupertino, CA 95015